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一百二十一章:水调歌头 (第2/2页)
,今夕是何年。” 喝一口酒,苏轼继续吟道:“我欲乘风归去,又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。” 短短几句,瞬间将自己送到了九霄之上,如此虚无缥缈,倒是有了些唐钰当年的风采。 便在苏轼思考如何回落之时,唐钰再接一句:“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间。” 这一次,苏轼直接赞了一句:“好!” 扬起脖子将杯中酒饮尽,苏轼走到案几之前,将原本负责记录的衙役推开,自己拿起笔舔饱了墨,伴随着他的吟诵,下阕落于纸上:“转朱阁,低绮户,照无眠。不应有恨,何事长向别时圆。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……” 正在舔着笔尖斟酌这最后一句,唐钰却在这紧要关头再接一句: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” 将整首词完整抄录了一遍,又细细品味了一番,苏轼的酒已然醒了大半,他带着一丝惊惧望着已经不省人事的唐钰,心道这小子的才学竟然到了如此无以复加的地步,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。 纵观整首《水调歌头》,唐钰所作也只有区区两句半,而正是这仅有的二十五字,却是画龙点睛之笔,将词硬生生向上拉了一个境界。 身处半醉半醒之中,也能有如此才情,唐钰实在是一个堪比诗仙的存在。 轻叹了一口气,苏轼将诗稿递给一旁等待的衙役,作为文人汇聚之地,钱塘城自然也是有诗会的,衙役接过诗稿,轻声问道:“大人不改改?” 苏轼摇头:“一字不改。” “那……署谁的名?” 苏轼皱眉思索了片刻,觉得有些犯难,若是署自己的名,实在有剽窃之嫌,因为任谁也能看出此首《水调歌头》的精妙之处在哪,那分明是唐钰所作,而若署唐钰的名,他只作了二十五字,而且似乎神智不轻,明日酒醒之后,依他的性格必定不会承认。 “不署名。” 一叶扁舟轻轻摇橹离船而去,只在片刻之后,整个钱塘城的文坛都感觉震了一震,原本正在极力创作的才子们纷纷停笔,神色均有些黯然,而那些完成创作的,在听了小厮的诵读之后,一咬牙抓起自己的诗稿撕了个粉碎,随手向着半空一扬,纸屑纷飞。 所有人无不惊叹,这一首《水调歌头》已将月写到了极致,从此以后,还有谁人敢冒着招人耻笑的危险,恬不知耻地再次咏月? 寂静之中,有人问道:“这首词究竟是谁人所作?” “不知道。”所有人都摇头,只是有小厮答道:“送去评鉴的诗稿上未曾留下姓名,只是听说是从官府的大船上送下的。” 官府?苏轼苏知州? 想来知州大人诗兴大发,却又不愿与一众文人争名夺利,索性便不署名,送来评鉴也只是凑个热闹。 可这一个送来的热闹却宛如一盆凉水直接浇灭了所有人作诗的欲望。 于是乎,熙宁二年中秋节,苏轼苏东坡一战成名,只凭这一首《水调歌头》,直接晋升大宋顶尖文豪之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