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我在古代搞现代化建设 第182节 (第2/2页)
但,他们虽然知道要考的大致方向,但一拿到考卷,还是心中一震。 明经,诗词,八股制艺也就罢了,考得深了不少,必是熟读诗书之人才能保证万无一失。 但往论策题上一看。 用语是古句式,有些拗口。 “朝之政,义务而教,为何?” 大概意思就是,“朝廷有一政策,名义务教育,请阐述朝廷为何要实施此策。” 竟然是时政。 若是不知道义务教育的人,怕是连题目都看不懂。 莫少珩出此题的时候,也说明了原由,“义务教育的法令已经贴到了各县,甚至也让传递了,朝廷会在通过郡试的学子中,挑选出来一批教书先生为朝廷效力。” “普通百姓也就罢了,但科举选仕,若是连北凉发生了什么大事都不关心,如何期待他以后时刻关注朝廷动向,配合朝廷施政。” 大概就是,现代学生刚好遇到了考题是新闻联播里面的内容吧。 若是不关心的,也就看一个题的表面。 若是关心的,自然更加心有成竹一些。 甚至仔细看过公告的,哪怕只是阐述公告的内容,都能得一个不错的分数。 当然,你要是有真本事,能引经据殿讲出个一二三四五来,自然也是高分伺候。 唯一绝对不能通过的,就是反着讲的。 就比如现代公务员考试,你去批评体制一样。 义务教育,国之重器,可以质疑和提出问题,能有独到的见解更好,但绝不允许反着来。 然后就是律法题,直接上的实案。 考试的内容,就是让用《北凉律》去判此案。 学生:“……” 他们也才因为上次的考试,多留意了一下《北凉律》。 其实此题还真不是莫少珩出的。 但对所有学子来说也是公平的,大家都只有三个月接触《北凉律》。 若是有人,能用《北凉律》判案,自然能脱颖而出。 六道题中,有四道题是他们熟悉的,哪怕偏科,也未必不会有机会,依旧是平均分数乙等以上,作为标准线,然后在标准线之上,择优选择。 今次考题,对大部分学生来说,恐怕又是哀嚎连天。 但总有一部分学生,能够从千军万马中杀出来。 当初莫少珩用“千军万马”来形容科举,其实一点儿也不夸张。 整整一天的考试。 当晚霞出现时,众学子这才从贡院出来。 莫少珩这次没有当评卷官,自从上次因为好奇去当了一次,简直感觉跟犯人一样,被关三天呢。 也是在今天,莫少珩将黑板和粉笔弄了出来。 莫少珩从匠师们那里出来的时候,也正好遇到学子考试完。 “有些像高考学子出校园。”嘀咕了一句。 还能听到一些学子在谈论,“今次不中,也只有等三年后了。” “也不知道那论策题是谁出的,忒为难人,我思遍了圣贤典籍,也没有寻得类似的句子。” 莫少珩嘴角一抽,圣人要选他的题,他能怎么办?反正出题的又不是他一个,要怪得怪选题人。 也不用莫少珩解释,就有人直接用手指向贡院的墙壁,结果上面直接就有朝廷贴的义务教育法的公告。 纸张便宜了嘛,朝廷自然也大方了一回,将告示贴得到处都是。 这些读书人,基本都提前了十天半个月来到了凉京,就算他们没在他们县里看到告示,也应该在凉京看到告示了才对。 这也公平,因为是分郡考试,当地郡的大致情况都是一样的,现在都是同郡竞争,各郡相互之间其实没有多大竞争。 莫少珩一笑,他也是在引导,入仕当官就要有入仕当官的觉悟,和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读书人还是有差别的。 学子们在辛辛苦苦地等待着三天后的张榜。 莫少珩也在加大黑板和粉笔的出产了。 等郡试结束,朝廷就会开始选先生了。 莫少珩想让前去各地教铅笔字的学生,将黑板和粉笔也带去宣传宣传。 时间过得飞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