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248章 普林斯顿的第一堂课(4/4) (第2/3页)
。” 他没有霍金的水平,无法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复杂的命题。 不过有些常识性的东西,他还是能谈一点的。 确认台下的每一双眼睛都在看着自己,陆舟转身在背后的黑板上,随手写下了两行算式。 【若不使用黎曼猜想,那么π(x)=li(x)+o(xe^{-115√lnx})】 【若黎曼猜想成立,那么π(x)=li(x)+o(√xlnx)】 回过头去,陆舟看向台下的听众们笑了笑。 “数学是个很神奇的东西,黎曼猜想也是个伟大的东西。虽然你们可能不知道我写了什么东西,但我可以明确告诉你们,第一行公式是数论的基础,也就是所谓的素数定理。而第二行,是科赫于1901年基于黎曼猜想成立的条件下,得到的一个更精确的素数分布公式,而这条公式虽然不一定会被写在教材上,但已经被用了一个世纪。” “类似的例子如果让我板书,我能写出十个以上,因为实在是太多了。” “至于写下这两条公式,只是想科普一些常识性的东西。” “即,对于一个大概率成立的猜想,数学界普遍的做法是先拿来用。怎么用呢?在论文的开头,先假设黎曼猜想成立,然后再开始巴拉巴拉……” “至于为什么突然说起这个,主要便是为了回答伊诺克教授的论文。他在论文提出了一个相当‘新颖’且很有意思的观点,在黎曼猜想成立的条件下,围绕ζ函数构建的素数分布体系下,哥德巴赫猜想成立,或者说是真命题?” 说到这里,陆舟停顿了片刻,笑了笑继续说道。 “之所以说他的观点很‘新颖’,因为截止到2016年为止,这一个世纪以来大家不是没考虑过这种情况,甚至事实上哈代和李特伍德便在20年代证明了,在假设广义黎曼猜想成立的条件下弱哥德巴赫猜成立。” “但注意!我说的是广义黎曼猜想,也就是俗称的grh,和缩写为rh的黎曼猜想,完全是两样东西。” 台下的人面面相觑,显然并不理解其中的意义。 既然如此话,不就等于说广义黎曼猜想能证明弱哥德巴赫猜想吗? 然后发散思维一下,各自删掉一个单词,黎曼猜想便能证明哥德巴赫猜想……其实并非如此。 至于为什么,通俗点讲,这大概类似于用牛顿运动定理去算光速下物体的质量,稍微懂一点点的人都知道这有多滑稽。 说到这里,陆舟笑了笑。 “要说grh和rh的区别,光看维基百科的话确实容易混淆,而这也确实难倒了不少民科,所以还是得回归课本或者论文。通俗点讲,grh便是将讨论对象,从黎曼ζ函数变成了更具广泛性的狄利克雷l函数。” “概念性的问题没什么好说的,非要说‘体系’的话,也只有狄利克雷l函数,勉强可以和弱哥德巴赫猜想搭上边,甚至可以从概率角度上证明哥德巴赫猜想……但前者,也许你们领悟不到笑点,确实是八竿子打不着边的东西,任何对数论有所了解的人都会知道。” “哪怕,仅仅是对数论史有所了解。” 顿了顿,陆舟将语气放缓了点,慢悠悠地继续说道。 “值得玩味的是,20年代是哥德巴赫猜想距离grh最近的一次,但也是仅有的一次。因为不到20年,或者准确的说就在1937年,维诺格拉多夫和埃斯特曼就改进了圆法,在不借助广义黎曼猜想,证明了‘充分大’的条件下,弱哥德巴赫猜想成立。” 然后到了2012年,“什么都会一点”的陶哲轩,证明了“奇数都可以表为最多五个素数之和”。 仅仅过了一年的时间,赫尔夫戈特便彻底解决了“弱哥德巴赫猜想”,将这个充分大缩小成了一个可以被计算的数字。 而这,都是完全脱离grh得出的结果,更别说什么rh了。 其实研究“数论史”不难发现,很多情况下一个定理的诞生,都是先由数学家a基于grh或者rh成立,得出一个漂亮的结论1,吸引了大家的兴趣。 然后数学家b出来,试图证明结论1,可以不借助grh独自成立。如果证不出来,数学家c会考虑去证一个比结论1更弱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