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257章 终于到手的专利 (第1/2页)
“……基于泽尔贝格教授于95年发表的那篇论文,我通过拓扑学原理对大筛法理论进行了进一步改良。而后在证明波利尼亚克猜想时,为了解决将素数间距从2推广到无穷大的难点,我又在其中引入了群论的方法。” “关键性的一步在论文第二页的前三行可以体现,至于前面关于群论的一些铺垫性工作,我会放到后面一并讲解。” 一双双视线汇聚一点。 感受着那求真的视线,陆舟面向着台下,将ppt翻过一页,从容不迫地继续讲道。 “我们记s1(q,α)=∑e(αm3q),c1(q,α)=∑e(αm3q2),带入到td(n,q)=∑s1(q,αd3)·|c1(q,αd3)|·e(-anq)qψ2(q),可以得到级数δd(n)=∑td(n,q)绝对收敛。” “这一步很关键,来源于赫尔夫戈特先生于13年发表的那篇关于弱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。” “不过我们的目标与圆法不同,我们不是为了对圆周上的函数进行数论中的傅里叶分析,寻找不确定的上下界,而是为了对素数的分布进行近似估计。” “从这一步开始,便是‘群构法’的关键……” 事实上,陆舟并不是第一个尝试将圆法和大筛法进行融合的人,就像他不是第一个将群论、拓扑学概念引入到数论问题中的人一样。 类似的尝试,赫尔夫戈特就曾做过,而且就体现在了他于13年发表的那篇论文中。 虽说他运用到的主要是圆法,但其中有部分结论,也是通过大筛法得出。 根据其本人在接受采访时对筛法和圆法的描述,他称之为两种方法就像是硬币的正反两面,如何去使用,就看你如何去抛这枚硬币。 对于群构法的核心理论,陆舟讲的格外细致,因为这是整篇论文的精华所在。 曾经对世界数论研究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华国解析数论学派,自从华罗庚老先生仙逝之后,便走向了衰落,如今就像一件“文物”,被保存在水木大学,甚至有好事者用“全军覆没”一词来形容过。 究其原因,一部分的锅得老牌学阀来背,毕竟垄断院士投票权确实过分了点,虽说没钱没地位也能做学问,但这个大环境下没前途就等于没有新鲜血液。 当然,锅也并非全在别人身上,也有一部分的原因出自自身,那便是后人无法在前人的理论上做出创新,华老先生一人去世之后,他的学问便随他的生命一同停滞不前。 如果想要让华国解析数论学派在国际上重新绽放光彩,就必须为它注入新的东西。 陆舟希望,听过他讲座的教授,能将他的方法或者说理论带回水木、燕大、震旦、开大等等高校的课堂,甚至是项目课题中。 复兴一个学派,或者说建立一个学派,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。 如果有人通过他的理论,解决了某个深奥的数学命题,他会为此感到很荣幸。 而陆舟也相信,群构法的理论并不止步于哥德巴赫猜想,许多堆垒素数的问题都可以通过这条思路进行分析。 “……到最后我们引入bombieri定理,可以得到ppt中的(29)式。并通过这关键性的一步,求出最后一行表达式。” 【px(1,1)≥p(x,x^{116})-(12)∑px(x,p,x)-q2-x^(l